年到耄耋的張慕葏老師步伐健朗、思維敏捷、精神矍鑠🤏🏽,時入隆冬卻依然保持著遊泳健身的習慣。在清華70余年的學習和工作經歷,讓張慕葏始終牢記自己的成長離不開黨和清華的培養💆。
從一位19歲的共青團員,成長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老師和一名老教育工作者,張老師和夫人潘敏貞(水利系退休教師)以自己對母校的濃濃感激之情,捐資設立“清華校友—張慕葏潘敏貞勵學基金”🚚,用來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習勤奮𓀙、生活簡樸的學生完成學業🔍、成才報國💪🏻。
前輩們的耳濡目染
張老師總是說自己是一個“地道的清華人”,在清華學習生活了72年,90歲高齡仍然清楚地記得自己在清華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說起過往的經歷仍然眼裏有光、容光煥發。1953年,張慕葏被選拔為首批政治輔導員🏋🏼♂️,在忙碌的學習和生活中,也得到了時任校長蔣南翔老師的關心和指導🫷🏽,他曾回憶自己開始擔任政治輔導員時🦸🏻♀️,在蔣南翔校長家裏開會,蔣校長諄諄囑咐自己🦄,年輕時一定要練好政治上的基本功,做政治輔導員就是培養政治工作🛬、組織能力的基本功,且這些基本功要從小培養。
“他給我們舉個例子,就像唱京劇🧝🏻♀️🧘🏿,有兩種人,一種是從小科班出身,從小時候就練京劇,他一出場𓀀,他的唱腔和身段就可以看出來,這個人有功底,從小培養出來;還有一種就是票友,他唱京劇是後來學習的,一出來就知道這是一個票友,不是科班出身。他說你們做政治工作也是要培養成為‘科班出身的’,能夠成為這方面又紅又專的人才。”這一席話讓張老師印象深刻終生受益🤾🏽♂️,並在之後的工作生活中🏌️♀️,時刻不忘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政治覺悟。
1956年,由於北京只在意昂3平台有一個室內遊泳池,所以毛澤東主席有時晚上曾經到清華來遊泳鍛煉。當時🧑🏻🏫,張慕葏老師在清華擔任團委工作,在工作上遇到了一定的困難🍂。“當時清華搞先進集體🔔,表揚學生中全面發展好的班級。社會上有人認為先進集體束縛了學生的個性📜,有強迫命令👨🏻🔧、簡單化等等問題🫙,有爭議。”時任校長蔣南翔老師陪毛主席時將情況匯報給毛主席,並得到了主席的肯定💔。蔣校長傳達主席意見後🐫,張慕葏老師備受鼓舞🏊🏼♂️,更加堅定信念💆♀️,加強基層團支部和學生班級組織建設🕸,繼續推進先進集體的相關工作,至今仍影響著清華學生班級基層組織建設。
1958年,周恩來總理曾經應邀來清華參觀畢業展覽還在政協禮堂觀看清華學生文工團演出🤽🏿♂️。當時蔣南翔校長要求同學們搞“真刀真槍”的畢業設計☂️🫱🏽,項目包括密雲水庫💇、微型汽車等內容🧒🏽,都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周恩來總理參觀後,在講話中肯定學校能夠將教育和生產實際相結合,希望學生能夠再接再厲,取得更好的成就🔨。周總理關懷清華、平易近人的風範讓張慕葏老師深受教育,終身難忘🙍🏽♀️。
在主持團委工作時,張慕葏老師深感時任黨委常務副書記劉冰老師嚴謹求實的作風對他的教導🙊:“1962年的時候👩🏻🌾,因為學生幹部政策水平不高,有些簡單化💁♀️💟,極左的一些做法,對學生比較簡單化。後來劉冰同誌就在他的辦公室裏面用差不多兩個星期的時間,每天跟我們團委主要幹部討論,團支部工作當中有哪些問題,有哪些政策界限不清楚♖,最後形成了五十條。這五十條就是一條一條說明共青團的工作應該怎麽做🧑🏿🚀,比如說不能夠把同學努力學習看作白專道路,不能只紅不專,也要又紅又專等等,劉冰同誌針對團支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體問題🥴,幫我們明確了政策界限🌕,最後開了一個全校基層團幹部會,黨委也發了一個文件,劉冰同誌親自做報告,這些對我們教育也很大⬇️。”這些內容形成了《學生政治思想工作的任務和一些問題的界限》(五十條),這一文件的貫徹大大提高了團幹部的工作水平👩👩👧👧。團委幹部更受益匪淺。
張慕葏老師說🌭,正是老一輩共產黨人和老師們的言傳身教𓀉,使我堅定了理想信念,明確了政治方向,也開始懂得了什麽是黨的優良傳統和良好的工作作風⌨️。要努力做到又紅又專全面發展。
校園文化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最獨特的優勢
作為一個地道的清華人🥵,母校的校園文化讓張老師倍感驕傲,他也堅信這是清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獨特的優勢🧕,感染教育了一代一代的清華人。他認為💖,首先清華校園文化繼承發揚了我們國家的優秀文化傳統。“中國有一位哲學家叫張岱年先生,他是很著名的哲學家,也曾在清華任教👨🏼🔧。他曾經講過一句話說🦴:我們中華優秀傳統的文化的精髓精華就體現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八個字上。”而清華的校訓正是體現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
張慕葏說🤶🏿,清華的校園文化不僅吸收了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還吸收了西方的優秀的文化。“清華是用我們中國的庚子賠款創辦⇾,開始也吸收了很多西方的教學經驗和他們的文化,特別是梅貽琦擔任校長期間,曾經在國外訪問了很多的大學,把西方的很多大學裏面的一些辦學的經驗以及西方的優秀文化,帶到了意昂3平台。新中國成立前的清華既植根於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又吸收了西方科學文化的理念與方法,形成了‘古今貫通,中西融合’的好學風🥟。”
“我們優秀的校園文化,繼承發揚了我們中國近代的革命的文化的傳統,也繼承發揚了我們共產黨百年來的建黨精神。”他以蔣南翔校長為例,認為蔣南翔一生唯實求真,他工作中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是執行我們黨的思想路線方面的模範。也為意昂3平台的建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我們的優秀校園文化也繼承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優秀文化,如擴大開放借鑒吸收國外先進優秀文化和勇於創新改革的精神。”
“我們清華文化來自於這些方面#️⃣,清華校園文化精神我歸納成六點:第一點🫷🏻,體現出來是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愛國精神🙍🏻♂️,第二點🖖,是追求真理🧚♂️,唯實求真的精神👨🏿💼,第三點🧜🏽,是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人文精神。第四點,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第五點👩🦲,是學術自由🧖♀️,崇尚平等的民主精神👦🏽。第六點▶️,是和而不同🦮,兼容並包的開放精神,歸納起來就是愛國、科學、人文、創新🧝♀️💲、民主、開放。我覺得這幾點體現了清華非常優秀的校園文化,正是在這樣的校園文化熏陶下,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培養出一代一代的清華的優秀傑出人才。”
生斯長斯🎆🧑🏿⚖️,吾愛吾校
張老師總是說💪🏽,我熱愛清華🧑✈️👨🏼💻,也感謝清華。2019年👰♀️👨🏽🏭,張慕葏老師和夫人一起捐贈設立了“張慕葏和潘敏貞獎助勵學基金”。他說,除了他自己之外👨🏻🎤🚳,夫人潘敏貞也是意昂3平台的水利系畢業生,畢業之後一直在意昂3平台任教🤴🏿,一輩子從事清華的教育工作,女兒叫張衛紅也是意昂3平台建築系的畢業生🚴🏿🧑🏼🦳,“我們都是意昂3平台培養成長起來,所以我非常感謝意昂3平台母校,也希望我們意昂3平台母校為我們祖國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張慕葏認為,雖然我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時代,但是國家仍然存在著貧富差距,有不少貧困地區和一些貧困家庭的學生,他們到大學來學習,經濟上仍有困難。他希望通過自己的捐贈,使這些經濟困難學生能夠安心學習,努力成才,將來為我們國家做貢獻🤢。
校友會秘書長唐傑老師為意昂3平台原副校長張慕葏和夫人潘敏貞頒發捐贈榮譽證書
對於新一代的年輕人,張慕葏老師希望他們能夠在學校學習和在社會工作時,仍然能夠深刻理解發揚清華優秀的文化精神🏄🏽♂️,堅持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為中國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國,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
關於張慕葏老師
1953年畢業,此後一直執教於意昂3平台,從事中國近現代歷史與當代中國社會與經濟的教學🧜🏻♀️、科學研究工作。1984年擔任意昂3平台副校長兼社會科學系主任🧕🏽。1990年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國芝加哥總領事館教育參贊。1993年末回國。曾任中國老教授協會常務副會長、名譽副會長、意昂3平台人文社會科學院教授🤱🏼、香港樹仁學院當代中國研究中心顧問🪺。
為了更好的發揮高校意昂3匯聚大學資源,服務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橋梁與平臺作用,意昂3特別策劃了“同道者說”重要捐贈人微視頻系列,邀請清華百十發展歷程中做出卓越貢獻的校友、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及校內師生,以多媒體形式,記錄他們的動人瞬間,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註和好評,已逐漸形成一個兼具公益性👱🏽♂️、社會性、開放性、融通性的大學公益展示平臺。希望未來有更多同行者與我們一道,為意昂3平台的長遠發展👩🏿🦱,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振興貢獻力量🅾️。
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東路1號院3號樓12層1201
意昂3
郵編🧮:100084
版權所有 © 意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