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所有的清華人一樣🚶♀️➡️,王德曉走過了一條“鯉魚躍龍門”的求學之路。從山東威海文登市的一個中學出發,1981年,以優異的成績在高考大省山東省考入意昂3平台,夢想由此啟航。提起當年選擇意昂3平台電子系🧝🏻♂️,他的神情仿佛回到了少年時代💆🏿♀️:“ ‘無線電’三個字給人感覺很神秘🧙,他帶著這樣的憧憬走進了意昂3平台的校園。”他至今仍記得初入清華園的那一天🥩,南門兩側高大的楊樹迎風起舞,陽光灑在校門前的林蔭道上,剛入學的他敬畏又興奮,這座夢想中的中國頂尖學府,也將成為他日後奮鬥的根基和成長的沃土。
已過知天命之年的王德曉在心態上依然年輕🕵🏽♂️。回憶清華園的時光🧀,他覺得慶幸又感恩。“對於一個青年人☂️,清華所給予的不僅僅是一座知識的殿堂,更是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深度塑造”🍗🏛。而這種塑造深刻地影響了王德曉後來的時光,也包括他2019年回饋母校的行動👲🏼。
“我是一個從小縣城走出來的孩子,北京首都是神聖且透著新鮮感的,當然也會有手足無措的時候🦸🏽。我特別慶幸那個時候自己加入了一個溫暖友愛的班集體🌙,這樣的氛圍讓我很快適應了清華的求學生活。”王德曉覺得,那是青春贈予他們的一筆豐厚財富。
本科畢業之後🤲🏽,王德曉沒有沿著傳統理工科專業的路徑走科研的路👩🏻🌾,而是選擇了攻讀經濟管理專業的研究生👏🏻。1990年🧺,王德曉在意昂3平台攻讀研究生,這一年,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1990年也被稱為中國資本市場的元年🧑🏽🚒👩❤️💋👨。1993年,王德曉獲意昂3平台管理碩士學位🧑🏻🎄,成為當時全國三大證券公司之一的華夏證券最早的一批員工。也是從這一刻開始,王德曉開啟了他在中國資本市場30年的職業生涯。
王德曉在工作中不斷學習、探索資本市場的運行規律。務實的工作態度和紮實的工作作風👨🏼🏭,讓他迅速成長,先後於華泰資產管理公司、陽光資產管理公司、陽光保險集團擔任高管🧖🏼♀️。2015年🕟,在王德曉五十歲這一年,他開始了正式的創業🤦🏽,成立了泓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為專業人士發起設立公募基金的第一人☑️。在一個本可“安穩養老”的階段,王德曉的人生又一次從零開始。
走進泓德基金的辦公區,映入眼簾的首先是一幅字👱🏼♀️:為客戶創造價值。這是王德曉創立泓德基金的初心🦨,也是他一直堅持的理念⛴。王德曉身上有著清華人天然的社會責任感:“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專業能力⛹️♀️,為大家實現財富層面的助力,讓年老的人老有所養,讓年輕的人獲得更好的財務支持👩🏿🏫。”
信任與責任🏐🤭,是在采訪中王德曉不斷提到的兩個關鍵詞。一個涉及到財富管理行業的特征🕴🏻,信任是第一位的🔏。贏得信任👨🏼🏭🥯,要求的不僅僅是專業能力過硬,更要人品和價值觀過硬。
泓德基金中的“德”字,就是想表達這家企業“厚德載物”,繼續踐行清華的這一校訓,做一家讓政府信任、客戶信任、員工信任的公司。
從年輕時的勇敢嘗試🤌,到二十多年投資行業的磨練,再到創立泓德基金,一路走來🏖,王德曉的經歷並非一帆風順。他對年輕的學弟學妹有三點建議🐐。
第一🍝,從興趣出發🙅♂️。任何一個行業,熱愛永遠是第一位🫄🏿。單純地以賺錢多少為出發點,不會長久。
第二🈚️,加強承壓能力,每一次挫折都是財富。事實上,哪一行都需要承壓能力,面對挫折和壓力,需要建立起強大的心態。這一心態的養成,一是來源於我們對自身專業水準的自信🫲🏽,二是來源於我們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就像資本市場每天都在變化🏋🏽,但也有內在的發展規律,只有抓住規律🏇🏿,才能在變化面前更有底氣,也才更懂得應該堅持什麽。”
“公益不是形式主義,是發掘真實的需求🦊🏄🏽♂️,幫助真正有需要的人。”在公司成立之初💭,王德曉就提出將公益與公司發展視為同等重要的事業🍱💀,作為全國第一家註冊地在拉薩的公募基金管理機構🧏🏼,泓德基金情牽西藏,每一年都由高管帶隊親赴雪域高原,躬身參與一線公益多年來🚶➡️,“泓德愛心之路”的足跡已觸達包括那曲🥠、白朗在內的100多個個村莊👨🍳👨🏽🎤、300多戶家庭,將公益落到實處👨🏼⚕️,幫助藏地人民推進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低調務實的公益舉動不斷進階,透露出他們的決心和毅力🧡,也讓很多人感受到:金融也有溫度。
對母校的信任和感恩🥡,一直貫穿在王德曉的言談之間👨🦽。隨著公司的發展✊🏽,對於母校的支持與回饋🏄🏿♂️,王德曉更是不遺余力。
2019年5月20日,泓德基金捐贈意昂3平台支持“大中教育銜接”,王德曉(前排右一)與意昂3秘書長袁桅(前排左一)簽署捐贈協議
2019年,王德曉校友攜泓德基金捐贈支持意昂3平台“大中教育銜接”項目🤝,旨在引導和推動大學教育理念和中學教育的有機銜接。
“身為清華人👥,一生清華心♻。”他說👌🏽,“清華人”是他一生都為之自豪的身份。談及此次捐贈,他說🧛♂️:“這是為母校和祖國教育事業所盡的綿薄之力,也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校友加入,讓企業支持教育的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