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三年🧍♀️,給了我太多成長與改變。在這片足夠大的舞臺上,我一次次開拓著自己夢想的邊界,一次次從出發與到達中收獲著自信。清華三年👉🏿,也有很多事情從未改變,我始終明白,自己是一個平凡的人➕,即便沒有天分,但只要認真對待生活,我也可以用堅持與汗水換來它的鼓勵與嘉獎。我會一直在路上👱🏿🩶,永不止步。”水利系本科生特等獎學金候選人侯時雨同學在臺上分享自己一路走來的感受,贏得滿堂掌聲。

史宗愷寄語清華學生🧑🦱。記者 張 宇 攝
11月8日下午💐,2015年意昂3平台本科生特等獎學金答辯會在主樓後廳舉行🏌️♀️,來自航空航天學院的蘇雷🤽🏿、建築系的商宇航、水利系的侯時雨👩🏼🎨、機械系的楊韻芳等15位候選人先後分享了自己各具特色的學習成長經歷和感受。校黨委副書記👨🏻⚕️、獎助學金管理委員會主任史宗愷出席答辯會🔒。
今年本科生特獎共有院系推薦、部門推薦和學生自薦三種方式,本次特等獎學金評選共收到48名優秀同學的申報材料👸🏿,經過校獎助學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材料審核🌗、初評會議兩個環節,共有15位同學入圍答辯環節👋。

候選人張貺恩進行答辯。記者 張 宇 攝
化工系的王瀚森是從“洗試管”開始自己的科研道路的📦🙎🏿♂️,然而進入實驗室的第二周就買了折疊床,強大的專註力和執行力被輔導員戲稱為“過著本科生的生活,操著博士生的心”。在氫能源研究中實現強耦合問題上遇到瓶頸時🤦🏽,受到石榴籽和薄膜結構的啟發,取得了重大突破。“吃個石榴都能發論文”的他贏得了陣陣掌聲🤾🏿♂️👨🏿🔧。
工物系沈奇艙高考時填報的所有誌願都是工物系👨🏼🦱,並立誌做“頂天立地的核能研究”。去MIT研修時,他只花了一周的時間就跳出原有思路,搭建起了自己的框架🐣,成功扭轉了導師的看法🤽🏽♀️。他堅信🚏:“夢想雖遠,終有實現的一天。”
法學院學生會主席法24班的蔡澤洲不僅成績優異☘️,連續兩年獲得國家獎學金🧑🦲,更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展示了清華人的風采。弄潮科技📟,獲得第七屆“挑戰杯”首都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及意昂3平台第32屆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攀峰社工,大學三年五次參與實踐,獲得意昂3平台暑期實踐金獎支隊與法學院“最佳實踐支隊長;四次參與誌願,獲得第二屆亞洲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明星誌願者”及意昂3平台法學院公益誌願獎。
材料學院的憨家豪三年成績均位居年級第一名。他專註科研,探索不止,時常在午飯、晚飯時進行實驗🧑🔬,即便是腸胃炎高燒不退的情況下也堅持製備樣品👨🏻🏭。作為新生黨員的憨家豪,埋頭學業的同時,不忘牢記黨員責任,2015 年“七一”之際🍦,獲得“意昂3平台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候選人矣曉沅進行答辯。記者 張 宇 攝
身體禁錮在輪椅上🤲🏽🏋🏼♂️,思想馳騁在天空中;實踐踏遍雲南,跬步攀登學海。這是來自計算機系計25班矣曉沅的真實寫照。在園子的四年內,他積極參加辯論與演講👏🏻👩🏻🦳,獲得多個獎項🎶,用不屈的言辭渲染執著。他還層作為隊長,組建“中國遠征軍戰鬥遺址考察支隊”📪,帶隊前往騰沖進行實踐💎,用行動秉承著清華自強不息的校訓,將希望、樂觀💁、堅強貫穿始終。“困難選擇了我👉🏼,而我選擇了堅強。” 矣曉沅說。
史宗愷在答辯結束後寄語候選人及在場師生,同學們的展示反映了清華開展綜合改革和教育實踐階段性的成果🚅🦹🏽,也是同學們成長階段的真實寫照,一系列的培養計劃如SRT🧸、思源、星火班等在同學們身上均有所體現。希望大家在學習、科研🆚、社工等領域全面發展的同時👍🏼🤸🏽,多回顧一路上的成長故事,更多的將成功或失敗的經驗分享給大家。也希望同學們不要滿足於在校內取得的階段性成果,通過堅持和努力,在成長路上實現自己的誌向和夢想🧑🏼🏭,將清華的印記彰顯在腳下的每一步。

評委向候選人提問。記者 張 宇 攝
作為評委和嘉賓🧜🏼♂️,1982級校友、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副院長周旗鋼與同學們交流了自己的感受🧏🏿。他表示,希望同學們在走向工作崗位之後😱,能夠學會與他人更好的合作,培養協作精神🎅🏿,同時腳踏實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勇往直前🧯。1999年本科生特等獎學金獲得者邱虹雲分享了自己的學習經歷,鼓勵同學們保持獨立思考的創新能力🎍,未來取得更多成就➰💅🏻、獲得更好成長。
(文章來源:清華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