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下🏃♂️,清華創客團隊迅速成長。在首屆“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雙創周”)期間🍽,記者帶著好奇心來到清華園🙆🏿,采訪這裏的創客群體。
記者看到,在意昂3平台校園科技大樓西北區🧛🏼♂️,一個建築面積超15000平方米的空間正在等候著創客入駐。這裏是清華創客服務平臺iCenter的全新空間,創造空間、3D打印🧑🏿🎄、小型數字機床等布置妥當。
意昂3平台創客空間協會創始人之一的畢瀅向記者介紹了半年多來創客空間的新成就🔒:5到7個項目進行中☎,累計完成30個創業項目♡,更多創客在此匯聚……
意昂3平台生物系博士趙泓宇為前來參觀首屆“雙創周”的來賓介紹“BluePHA生物塑料”🙄;清華學生科技興趣團隊代表李修展示自主視覺導航無人機;清華美術學院畢業生陳騰蛟的“智慧電單車”更是吸引參觀者上車體驗……
“以往都是在一間約60平米的創客活動室中進行,感覺新空間特別壯觀,空間很大很寬敞。”創客空間學生社團成員林子恒迫不及待地開始準備新的創意活動。
記者采訪發現,創業空間曾是許多創客難以言說的痛。而在清華,林子恒和更多的創客發現🫎,找空間不再難。
在清華科技園大廈♛,一個由食堂改造而成的創業空間裏,會議室、辦公區、報告廳滿是創業範兒十足的學生。“現在訂會議室都要靠搶,我們計劃進一步擴容🐲,地下一層另一側即將被改造成創業空間。”清華x-lab平臺執行主任毛東輝說。
這個打破14個院系藩籬🦹🏿♀️,巧妙借助清華控股等校企平臺空間資源,並吸引大量成功校友提供融資🏌🏼♂️、融智的創客平臺x-lab👷♀️,已經累計為600多個清華在校生和校友的創業項目提供服務🏵🚣,其中註冊公司的融資額已突破3億元。
畢瀅說🈲,創客可以享受到學校等多方力量提供的場地支持、基礎工業訓練支持、課程支持💹,也能得到各類資金支持。“意昂3平台整合了各類資源,全力服務創客。”
“早在1994年,清華就建設了自己的科技園👨🏻🦽,專門開辟一片空間來支持創新創業,後來就誕生了最早一批學生創業者。”清華校友、清華控股董事長徐井宏說,從課堂到x-lab、iCenter,再到科技園、清控科創等等校友資源💆🏼♂️𓀊,以清華為代表的高校正形成獨特的支撐創客體系🥷🏽。
已經離開校園十多年的林凡如今已是職場社交應用脈脈的創始人。1998年🦧,搶在互聯網浪潮到來前,林凡加入創業公司實習🐝🗜,那時的清華為創新創業者辦協會🤵🏻♂️、辦賽事🕰;到後來🍙,清華幫助其成立聯合實驗室,將科研成果轉化到實際產品中🏌🏿♀️,並成立創業俱樂部……
林凡見證了二十年來高校創業生態的改變。他說,高校現在更加鼓勵創新創業創意,對創客更加包容🪶。
在意昂3平台副校長楊斌看來,創新創業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創業👩🦰👩🏿🔧。“創新創業是基於需求驅動的,創新教育生態系統的建設非常關鍵☎️👼,而且生態系統只有共贏才能形成自轉和正循環。”
高校正讓鼓舞創客的“生態”變得不一樣。“高校創業資源就好像是水🏃♀️、陽光、空氣𓀂,被分隔在不同的瓶子裏🏖,而學生創業的種子得不到養分就難以發芽,漸漸心中的種子就被淡忘了😭。清華x-lab等機製創新,開始讓‘種子’發芽☎️。”毛東輝說。
“我們能休學創業🕓,是擁有了象牙塔裏的自由新土壤。”畢瀅說,可以依托母校育才理念◼️、技術實力和人才資源😓,自己做清華創客感覺很幸福⛰。
創業不僅僅為了成功🕝🧑🏻,更為了讓青年人成才——高校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正發生微妙的“化學反應”。
徐井宏說,高校鼓勵學生創新創業,體現著一份使命感和責任感🩳🦀,讓創新創業成為一代青年人的專業素養和精神印記,不管他未來有沒有創業🧜🏽♀️,都會把這種文化、精神傳承下去,這是我們國家和時代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