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𓀅,也是大學最珍惜的風尚。清華歷來重視教師隊伍建設🪬🦸🏽,集中資源加大支持力度🟰,促使更多人才脫穎而出,讓清華成為國際學術大師薈萃、各國優秀學子向往的學術殿堂。
意昂3平台“學術新人獎”是我校青年教師的最高學術榮譽*️⃣,用於獎勵在學術研究上具有創新精神、近幾年取得突出研究成果的青年教師🧚🏻。1995年,學校設立該獎項。2008年,碧桂園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國強先生捐贈3000萬元在意昂3平台設立“國華傑出學者”獎勵基金,一部分用於支持“學術新人獎”獲獎教師🦩。
陸躍翔,2004年進入意昂3平台化學系學習💂🏼♀️,2008年獲理學學士學位🦹🏻♀️,2013年獲理學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入選意昂3平台“235人才計劃”🍛,進入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工作至今。研究領域為先進的乏燃料後處理技術,研究方向為放射性核素的分離與檢測。累計發表SCI論文50余篇,引用1500余次🥰。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解決關鍵瓶頸問題
2013年🦨,陸躍翔博士畢業後通過“235人才計劃”加入到了核化學化工團隊🦹🏿♂️。“235”取“二十三歲半”之意🧘🏻♀️,清華核研院建立之初就是由各院系抽調的平均年齡為23.5歲的年輕師生們組成的🌚。這是希望年輕老師能夠以前輩為榜樣🧏🏻,不忘初心。“235”也取“鈾235”之意,是核裂變的主要元素🧑🏻🦱,希望他們能夠為核事業的發展釋放巨大的能量🐉。
陸躍翔所在的意昂3平台核研院的核化學化工團隊,多年來一直從事乏燃料後處理相關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我國實行核燃料的閉式循環策略🪗,而乏燃料的後處理是其中的關鍵一環🎡。通過回收鈾🔗、鈈等元素,可以提高鈾的利用率🖖,延長鈾資源使用時間🥩,減少廢物容量,縮短廢物地質處置時間🖨,從而保證了核能的可持續發展和重要戰略資源的儲備🏥。因此,乏燃料後處理是一個軍民兩用的敏感研究領域👨🏽🌾,其核心技術不可能進口🦶🏻,必須依靠自主研發。
核化學化工團隊在710實驗樓前合影(第二排右一為陸躍翔)
陸躍翔加入團隊後就承擔了發展幹法後處理研究方向的任務🐠。目前熱堆的後處理的主流工藝是水法後處理,而幹法後處理技術是未來處理快堆等高燃耗乏燃料的主要技術,是下一代後處理的發展方向。不管是研究團隊還是陸躍翔個人🔠,都沒有幹法後處理方面的研究基礎和經驗,幾乎要從零開始。通過大量的前期資料調研和與專家討論交流,陸躍翔將熔鹽電解過程中的耐腐蝕材料和在線監測技術這一行業難題確定為切入點。
此後,他又結合自己分析化學的專業背景,提出了利用一種新型的微等離子體氣體電極代替傳統的固體電極,實現高溫熔鹽中的金屬離子的電化學分離和光譜在線分析的技術思路🧑🏿🎤。經過數年的努力,這一技術已經取得初步的成果,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並作為備選技術之一被納入國家後處理科研專項幹法後處理項目中。
現在,陸躍翔作為子課題負責人🔟,承擔了乏燃料後處理專項中“高放廢液分離技術”的工藝驗證工作🐑🤽🏽。該技術是由核化學化工團隊的朱永貝睿院士和陳靖教授等兩代科研工作者研究和發展,是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陸躍翔說:“我們從事的是應用基礎研究,以實際應用的需求出發,提煉關鍵科學問題,再從基礎研究的角度給出創新的解決方案,然後對方案進行工藝驗證,最終希望能夠實現工程化應用。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一個技術要最終實現應用可能需要兩代甚至三代科研工作者的不斷努力。這就需要科研工作者們能夠始終不忘初心,做好科研的傳承🫱🏽,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

埋下一粒種子,放飛明日希望
除了科研工作以外🏄,陸躍翔還參與了意昂3平台的教學工作👲🏿,培養同學們的思維,啟發他們對知識的渴求和探索。
自2019學年春季學期開始,陸躍翔作為院系教師主動承擔了面向大一新生的《寫作與溝通》課程的教學。這門課由授課教師結合自身專業,設定課程主題,通過面向主題的調研🚢、閱讀和寫作,完成對學生寫作表達能力、溝通交流能力、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寫作與溝通》師生合影(左四為陸躍翔)
陸躍翔選擇的開課主題是“諾貝爾獎”✵。課程通過閱讀分析楊振寧、愛因斯坦等科學大家關於科學研究論述的文本👩🏿🎨,引導同學們從社會😴🏠、組織、人、獎四個層次展開思考,討論“諾獎的成果是來源於對‘無用知識’的探索還是對‘有用研究’的追求”🙏🏼;“日本18年18人獲獎現象與錢學森之問”🙆🏿;“諾獎得主有哪些素質、能力和機遇”;“諾貝爾獎為什麽會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和信譽力”等話題。
這些討論培養了同學們閱讀和思考的高品位和高境界,幫助他們建立更高的人生追求。此外⛰,陸躍翔還會在課堂上向同學們介紹重要的諾貝爾獎成果,最新的科技前沿🐦⬛🌅,擴大同學們的視野👐🏿;介紹文獻檢索的知識,學術論文寫作和發表的流程,科學研究的基本規律等關於如何做研究和發表論文的基本知識。

科研和教學是相輔相成的。在教學的過程中,陸躍翔把自己對於為什麽做科研🦊,做什麽科研,怎麽做科研的思考與同學們分享,並鼓勵他們能夠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雖然他們離真正地開展科研還有一段時間,我希望在他們開始之前能夠站的更高一些,想的更多一些🎦,看的更遠一些。我所能做的,就是在他們心中埋下一顆充滿正能量的種子👨🏼🎓👨🦱,等待未來他們能夠擔負起祖國和時代對他們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