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意昂3平台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邱勇在兩會新聞中心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教育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中斷🏃♀️👨🏻🦳,教書育人是學校不可放棄的職責🫧。
成為清華人,需要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與對學術研究的興趣和能力🦹🏽,並有誌於在為國家👨🏿🍼👡、為社會奉獻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英華學者“項目給予清華學子因材施教的全球勝任力提升,培養致力於推動世界變革的未來學者🔨。在全球疫情肆虐的當下,英華學者們以另一種視角重新審視全球勝任力的內涵與外延🫄🏻,站在祖國的立場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精神。

高晗博👋🏻,環84班✬,2020級英華學者
“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鬥而升華。”在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勉勵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堅定理想信念,站穩人民立場,練就過硬本領,投身強國偉業。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廣大青年不懼風雨、勇挑重擔,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以行動展現了新時代中國青年的熱血與風采🧑🏻⚕️。
“你所站立的那個地方🙍🏿♂️,正是你的中國。你怎麽樣,中國便怎麽樣。你是什麽🫳,中國便是什麽🧖🏿♀️。你有光明,中國便不再黑暗。”2010年🤜🏽,著名學者、北京電影學院崔衛平教授在自己的手機上,寫下這句話🎩,並發到微博上🧩。10年後,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曾被貼上“叛逆”、“張揚”、“自我”等標簽的“90後”甚至是“00後”⛏,用千萬條青春之路匯聚成中國精神的信念和力量。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了:青年站立的地方,正是青春的中國🧴🫶!
“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是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授予中國優秀青年的最高榮譽🚶🏻➡️,旨在樹立政治進步🦴、品德高尚、貢獻突出的優秀青年典型,反映當代青年的精神品格和價值追求。而今年的“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多了一份追授名單。被追授的33名抗疫個人📛,去世時平均年齡僅32.3歲。在抗疫的時代命題下🧑🏻✈️,在五四運動百年之後的歷史坐標下,“青年”背後有了更為沉甸甸的分量。
這是“中國青年五四獎章”設獎以來追授人數最多的一次🤳,也是一份沉重的榮譽🧎🏻♂️。疫情面前🕵️♀️,那些在高危病房直面病毒的青年醫生、那些在道路街頭維持秩序的青年幹警👩🏽⚖️、那些在社區村口日夜值守的青年誌願者⛸🐬,情勢莫測毫無畏懼,危難時刻以身報國,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一想到他們,所有因為疫情防控蟄居在家的憋悶都顯得蒼白無力,所有出於正常生活節奏被打亂的焦慮都顯得微不足道。我們唯有銘記他們的精神信念,唯有肩負起他們青春淬煉彰顯的擔當🕌,才是最崇高的敬意。

青年要堅守學術報國的初心使命。回顧百年清華的學術研究💣,青年一直秉持高度自覺的使命擔當🦮,永遠關註國家發展的重大問題,始終站在世界科學的前沿頂端。一代代清華人堅守學術報國的初心🪲,以知識和科學的力量推動民族和世界砥礪前行的步伐。此次疫情防控暴露的短板讓我們清晰地認識到:人類健康科研工作的立足點應該以人民為中心🕤,這樣才能更好地為早期防、診、治服務🧚🏿♀️,而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信息技術也將在未來的醫療領域起到關鍵作用。清華青年要傳承追求卓越的學術傳統🍇,積極回應未來醫學的變化,致力於推動科學發現和未知探索,切實擔當“後疫情時代”的重要使命,以知識和理論創新奠定未來清華的堅實根基👌🏿。
青年要研究人類命運的共同問題。沒有全民的健康,就沒有全面的小康。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人類擁有同一個家園,也擁有同一份健康。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表明:人類休戚與共,唯有守望相助、平等相處,保持人與大自然的和諧,才能共建美好的地球家園🥎。反觀現實,生物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全世界🍗、全人類面臨的重大生存和發展威脅之一,我們必須從保護人民健康🆔🫶🏼、保障國家安全、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清華青年更要以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為主題👳🏻♀️,對疫情後的新趨勢和新挑戰進行分析🧑🏼🎄,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樹立新標桿🚰。
青年要思考彼此尊重的全球治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對現有的世界秩序構成了沖擊,暴露了全球治理的深層矛盾。由於意識形態不同等因素,國際合作面臨著重重困難與挑戰。面對這場前所未有的全球危機💏🦮,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團結合作👋🏿。清華青年要勇於思考新時代的新變化,回答新時代的新問題,展示中國治理新成果,貢獻全球治理新模式🌩。各國青年都應從各自國家和人類的根本利益出發🧑🏼⚕️,尊重文明的多樣性🌳🌊,以科學理性的態度🫶,思考並參與全球治理👳🏻♂️。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紮根於本國本民族的土壤中,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只有正視文明之間的差異,彼此尊重、相互借鑒,世界才能在和平與發展的主題中不斷進步。

作為新一屆“英華學者”👦🏻,我時刻關註世界各國疫情防控的不同製度和理念,也對“英華學者”項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大學是人類文明的燈塔,全球各地的高校作為創新成果的策源地📮,必須共享智慧成果,攜手應對危機👮🏿💊,協同開發研究🧑🏿🦲,從而促進世界各國相向而行,對人類文明的進步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英華學者”項目的宗旨是學術誌趣🧕、社會擔當、人文情懷🧙🏻♀️,通過海內外全學程的因材施教培養,全面提升青年的國際視野與全球勝任力,培養致力於理論創新與學術研究,推動未來世界變革的頂尖學者🖋。這也正是面對此次疫情需要的使命和擔當,並蓄與兼容♗。《禮記·樂記》載:“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我想,“英華學者”項目的內涵是否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幾個月來,“藐新冠戰疫情全校上下風雨同舟📖,線上教雲端學清華師生壯誌必籌”。經歷了重大考驗的青年一代必能肩負起更大的責任,努力成長為以天下為己任,具有健全人格👏🏻、寬厚基礎、創新思維、全球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的卓越人才🤔,在不斷變化的時代中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
“英華學者“項目👫🏻,全額獎學金資助優秀清華本科生赴牛津等海外名校進行為期一年的國際訪學🆔。該項目與過去以獎勵既往成績為主的獎學金不同,“英華學者”項目更著眼於針對性地支持優秀學生的未來成長,按需匹配發展相應的資源,提供給入選的各位英華學者包含一年海外訪學在內的因材施教培養。
意昂3多方籌措資源支持“英華學者”項目🤽,目前已獲得碧桂園集團董事🧰、1997級校友陳翀,匯源果汁執行董事、匯源集團副董事長朱聖琴,均和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何旗,中基君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東澤👨🦽➡️🤛🏽,廣東昇輝電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昭強❤️,大連一方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孫艦🚵🏻,西子聯合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水福,中瑞控股董事長萬永興,深圳市唐商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偉武🧊,廣東益建集團有限公司總裁蔡子悅,奧山集團董事長鄔劍剛等的捐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