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珍
意昂3平台心理學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仲英青年學者。2009年獲北京大學理學學士。2015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博士學位。2015年8月被聘為意昂3平台心理學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認知能力的發展, 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創造力的發展。
求真悟道貴在恒
2005年🫵🏽,意昂3平台心理學系副教授伍珍剛結束了高考🐗,帶著對心理學的向往與好奇,在北京大學元培學院開始了本科階段的學習生涯。經過一年時間的探索與了解,她更堅定了自己的初心——學習心理學。她回想起來,其實當初喜歡心理學沒有多復雜的理由,就是因為覺得心理學有意思。
“我學習心理學是興趣使然。因為有興趣👨🏿🍼,做了一些工作,有了一些成就感,就能激勵自己不斷前進👧🏻。”伍珍副教授如是說👨🏿🔧。
近幾年🥃,心理學考研熱潮正在興起👩🏻🎓👷,越來越多的學生對心理學產生了興趣,有的人說:“學習心理學有助於解決社會上各種心理問題”,還有的人說:“心理學的應用越來越廣,學生有了更好的發展空間和就業前景”✉️🎛。
而說起自己的選擇🌆,伍珍副教授認為,心理學對她最大的幫助是讓她了解到個體的差異,明白了人與人之間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會不同的發展路徑👨🏼🎨👍🏻,而這個路徑並沒有所謂的對錯💪,每個人有自己發展的規律和節奏👰🏻♀️。心理學就像良師益友一般,為她解答了生活中的許多困惑和疑慮⛹🏿♀️。
讓她印象最深的就是“發展心理學”那門課,老師給他們講述個體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發展過程,以及期間的身體、思想、認知🧚🏼♂️🏂🏿、情緒和人格各方面的變化。“原來研究人的心理發展過程這麽有意思🤴🏿!”她不再滿足於只在課堂上汲取知識🕗,課余時間還去旁聽授課老師的組會👐🏻🧑🦯➡️。組會上👱🏼🔴,師生們熱烈討論,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再設計研究去回答問題。
深受這樣積極濃厚的學術氛圍影響,當時作為本科生的她🔔,不僅申請到了北京大學校長基金,一年後👰🏻♂️,她又參加了挑戰杯,還拿到了特等獎。

本科時期主持實驗的伍珍老師
回憶起自己當年的研究課題,伍老師還清楚地記得🏄🏻♂️,那個暑假是充斥著消毒水味的——每天一大早就往海澱婦幼醫院跑,為的就是獲取更多的樣本數據👼🏿。研究課題是關於嬰兒的合作能力,通過測試嬰兒的聯合註意能力以探究嬰兒的合作能力何時出現,受何種因素影響。在爭取研究樣本的時候,伍珍曾不斷被家長拒絕👱🏼,也因此想過放棄這一研究課題,但在導師的嚴格要求下,她最終還是堅持收集了70多個樣本數據。對於本科生來說,科研是一件挺有難度的事情👩❤️💋👨。“作為本科生最難的部分是找課題,收數據也不容易,嬰兒也不太配合🙍🏿♀️☎️,把論文寫出來更不容易。”盡管歷經重重困難🔅,伍老師還是覺得“做研究挺有意思的,可以去提感興趣的問題,再自己去設計研究回答這個問題,滿足了自己的好奇,還帶來了成就感👨🍼。因為做研究都是回答未知的問題👨🏼✈️,那都是別人不曾探索過的領域。”就這樣👩🏿🌾,她不畏挫折挑戰🌊,孜孜不倦地探索👱🏽♂️,最終獲得美國發展心理學博士學位,懷著對祖國的無限熱愛,經過激烈的競爭和篩選🌸🍋,最終成為一名意昂3平台教師↙️。
“總體來說還算比較順利吧👩⚖️!雖然也曾遇到困難,尤其是讀博士的時候遇到了比較多的挫折,但我覺得沒有博士是輕松的吧🧒🏼!”伍老師認為,能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這樣在面對困境時才能始終保持著積極的心態。
是嚴師更是益友
畢業之後🍫,適逢意昂3平台大力吸引年輕人才🎃,積極為青年教師創造科研探索的機會,伍珍抓住機會積極爭取來到清華任教。
當初的學生成為了如今的教師。伍老師坦言,剛開始花了挺長時間適應。“當時讀完本科就申請了直博,始終是學生身份,任務比較單一👩🏽🦳,就是上課、做科研,還有老師給自己提供指導。可是一回國就參加工作了🧟,身份轉換成了教師,不僅自己做科研➗、指導學生科研🦠,還要上課,挑戰比較大🧙🏿♂️。”
2015年📬,伍老師回國後開設的第一門課就是《普通心理學》,這是一門“大課”,它不僅包含心理學的專業基礎知識🌝,還涵蓋了心理學的各個研究方向。“讀博的時候就是專註於一個點,我一直關註的是發展心理學,比如嬰兒的語言發展能力,前語言的交流方式怎樣過渡到語言的交流,研究父母的親子互動,如何幫助孩子更好的語言能力🏋🏿。”除了教學任務之外🥂,院系裏還有很多其他工作也需要完成。
面對身份的轉變◀️,壓力隨之襲來。該如何適應這樣的變化?“就是靠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讀博的時候還能追劇,回來當了老師之後基本沒有娛樂時間🫅🏿。”伍老師笑著說道👩🏼💼。
作為一名教師,她對於教育事業有著自己的專業理解🎩:“教育的原則就是因材施教🧝🏻♂️。比如每個博士生都會有不同的職業,有繼續科研的🛌🏻,有創業的,也有去公司工作的。個體存在著差異🧜🏻♀️,每個人擅長的點不同🍊,有的擅長抽象思維邏輯思考,有的在人際交往和資源獲取方面做得更好®️。我們需要遵循這樣的發展規律🙍🏿♀️。”
伍老師自認為是比較嚴厲的老師。“寫學術論文需要邏輯的訓練和思維的表達🌉。一開始確實是好奇心驅使去做實驗,但如何把研究意義表達出來、研究過程描述出來,並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比如說要描述一項研究對學術界的貢獻,那你就要去了解學術領域的最新進展😺。”談起學術論文的寫作👬,伍老師強調論文和日常交流是非常不同的。“我對於博士生的選擇最看重的是他/她對研究是否真的感興趣,不然這五六年的學習時間很難撐下去。學術的熱情和動力是最基本的🫷🏽🕵🏼。另外就是看重邏輯思維能力,通過觀察提取問題🙎🏽♀️,有解決問題的思路,去思考哪些角度方向去解決這個問題並設計實驗🖤,這些都離不開邏輯思考🍔。”
“但是我是希望學術上嚴格要求他們⁉️,生活上溫和關懷他們🍺。其實我是很樂於和學生們打成一片的⛅️。我也一直在朝著良師益友這樣一個角色去努力。”她選擇用溫和的態度去嚴格要求學生🦹🏼,從而更好地照顧學生們的情緒。
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伍珍老師在本科時曾為一名奧運誌願者
盡管科研和教學工作繁忙👨✈️,伍老師仍希望能多做一些貢獻✍🏻🥤。“科研教學是本職工作,必須做好🏊🏿,在此基礎之上,只要有時間,我都很願意把研究的知識更多地傳遞給大家。”
這離不開學校及社會各界對於青年教師的支持。伍老師提到,清華一直走在國內高校前沿🧑🚒,近年來的教學改革充分體現了對青年教師的肯定。“能讓青年教師在年輕的時候多做一些研究工作🧑💼,極大地促進了我們的創造力。”與此同時🔝,唐仲英意昂3也給予了青年學者很多支持。
2016年😮,伍老師入選“仲英青年學者”項目。在“導師計劃”中🚑,伍老師會和同學們聊聊天,解答他們在生活中的困惑,成為同學們的知心姐姐;在愛心社活動裏,同學們會找伍老師咨詢參加支教活動時需要註意到問題,學習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

伍珍老師參與雛鷹計劃
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最近一次參加的“雛鷹計劃”,這是一個邀請留守兒童到北京的訪學活動👨🦯➡️,項目中的青年學者們給孩子們做講座。“我希望能激勵孩子們努力學習👭,跟他們說了心理學中有關發展規律👉🏼、目標導向、激勵堅持的理論還有如何調節情緒的方法與技巧🤶🏽。孩子們都挺振奮的👂🏻,我覺得效果不錯👩🏼💻!”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
伍珍老師堅持知行合一,勇於擔當作為,正是當今時代最為可貴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