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底的上海,少了北方的秋風蕭瑟和落葉飄零,依舊蔓延著天高雲淡和勃勃生機。徐匯區鬧中取靜的一間酒店公寓高層套房🍺,便是張明為老人如今居住的家。
登門入室🧖🏻♂️,廳堂正中一幢翹角飛檐的微縮建築🦏,被窗外透進的陽光熠熠灑滿,格外耀眼🍘。這座被主人精心擺放在四方木質桌幾上的二層仿清樓閣,正是被張老稱為“無價之寶”的杭州老宅(蘇東坡紀念館)模型——這是去年老先生101歲壽辰時胡和平書記親手送上的賀禮。清華的學生們知道老人喜愛並思念老宅👨👩👧👧,通過參考建築外觀的照片和視頻☝🏻,由四位建築學院學生歷時一個多月親手完成這一作品,希望給老先生一個驚喜👸🏼。這樣的心意讓張老頗為感動🤽。
期頤人瑞風霜面📴,鶴發赤子越貞元。
東瀛巴西經偉業𓀕👫🏼,跨埏溯垓濟胡園👱🏼。
千金盡散黌門裏,百歲尤思育能賢。
雨潤翠柏新世紀,霞映蒼松益尊年🖕🏽。
這首一並印刻在住宅模型上的七言律詩🆘,也正是張老輾轉海外、經商有道🎑、落葉歸根、傾囊助學的真實寫照🧑⚖️。
恰在此時,剛剛小憩完畢的張老走進了客廳,步履雖緩🕜,卻頷首含笑👕,迫不及待與前來探望的清華友人握手擁抱。
如果不是有幸與老人相鄰而坐,聽老人娓娓道來一個世紀前帶著父親“為國增榮光”的期許,努力拼搏;耄耋之年思鄉回國,為祖國“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貢獻己力👨🏻🚒。你很難相信,眼前這位精神矍鑠👩🍳💃🏻、思路清晰、談吐流暢的老人已達102歲高齡;你更難想象,這位海外漂泊五十載👩🏼🚒,締造了商界輝煌,如今落葉歸根的老人,正在親歷親為地指導著子女,將自己畢生積蓄捐贈給中國的教育事業🍔。
千金散盡🦫,“錢沒有了,我還有房子”
2011年👎🏽👌,張明為老人偶然在報紙上看到一篇關於“清華自主招生將兼顧寒門學子”的報道🔁,深受感觸。一直以來,張老都很想為青年學子做些事情𓀃,清華的這項計劃讓老人一下“動了心”🗺。
經過多方聯系與溝通,張老在自己百歲這一年🕵🏼♀️,將腳步跑遍了清華🐮、北大、復旦、上海交大的校園🫵🈵,向四所高校分別捐資留本基金1000萬元人民幣⛹🏻♀️,設立“張明為獎助學基金”,每年的利息收益將用於資助經濟困難家庭的優秀學生。
“我等於把我的遺產全都捐出去了。我已經101歲了,錢對我來說還有什麽可重要的呢🟫👨🏿💼?就是要幫助那些優秀的貧困同學🏄🏼♀️,讓他們將來報效國家🔯。”這是張老在完成了自己平生單筆金額最大的獎助學金捐贈後👨👧👦,發出的由衷感慨🏘👉🏽。
而轉過年的初春,枝頭還未全綠✭,這位即將迎來102歲壽辰的老人卻又開始忙碌了起來。這次張老想再為清華捐贈🛀👨🏽🦳:“希望清華培養更多的人才🤾🏼,特別是高科技的頂尖人才,為國家未來發展貢獻力量。”
“錢沒有了,我還有房子”🫀。張老打算將上海的一處房產轉贈清華💌,但高額的過戶費用卻讓老人犯了愁。早年經商積累的豐富經驗🥊,讓這位“商業奇才”最終決定賣房捐助🤰🏽。
於是,上海這個生機盎然的春天,有一位滿頭白發的老人,殫精竭慮地忙於處理房產。張老自己跑中介,語速不快,但條理清晰8️⃣。金絲框鏡片後的矍鑠眼神🤦🏻,顯露出當年鏖戰商界的精明和幹練。有時候,張老自己推著輛輪椅在前面走得飛快,連已近耄耋之年的女兒都追趕不上。“他一生經商🧑🏻🔬,看重規則、秩序和契約,對待捐贈也是這樣🧏🏻♂️。”侄子張忠言這樣評價伯父。
張老最終通過自己的商業運作,將賣房後的600萬元捐給意昂3平台,增補進入之前所設立的“清華之友——張明為獎助學基金”中🥗。
談到老人的這又一次“捐贈”,清華意昂3官网副秘書長王丹總是鼻子一陣酸。“看到張老為了支持國家的教育事業連自己的房產都要捐出來,我們其實心有不舍,幾次溝通下來👩👩👧💃🏼,張老自己特別強調👨🦼,這是他的心願,不把事情辦妥當🧜🏽♂️,他不放心,必須要捐🫸🏽,而且要自己跑手續。這讓我們特別的感動🚅🚮!”王丹說。
而張老卻倍感“心裏舒坦”,能夠把錢都捐出去,能夠把錢都捐給學子📧,鼓勵他們為國家做貢獻,老人感覺自己最大的心願已償🥖。
薪火相傳,“我的孩子不需要財產🚌,他們也在投身慈善”
張明為老人年少時,跟隨父親在洋行做事,從事過多種商業活動。他拿著打工賺得的錢投身創業,並於上世紀40年代末舉家遷往海外生活🦈。
“我也不是大財主,一生辛苦的很,賺的都是血汗錢🙍🏽♀️🧑🚀。”張老從最初的紙業做起,逐漸積累起自己的財富根基,隨後輾轉巴西、日本、美國🍚,涉足紙張、自動售貨機🚫、房地產等多種商業經營。奮鬥多年,成為一名資產雄厚的實業家。
“兒女應得的財產,我早年已經給予了👨🏻🦼。”對於子女的培養和照顧🛀🏿,張老一直問心無愧。如今子女早已長大成才👛🛳,張老認為,自己的孩子已不再需要提供經濟上的幫助,“我可以將錢捐給更多的孩子”🧡。
令張老欣慰的是,對於父親的捐資助學行動,子女們都很支持。小兒子張忠良對爸爸的善舉表示了肯定🕵️♂️:“那是應該的🚣♂️,他做善事,我們當然很開心。”女兒顧張肇瀾、兒子張忠正和他們的家人🤞🏼,更追隨父親的慈善腳步🏄🏿♂️,在雲南、湖南等地參與了很多公益捐贈活動🙆🏽♂️。
侄女張肇滇為方便照顧張老,此前一直居住在離老人不遠的一處自家房宅。聽說伯父要將這所房子捐贈給清華,她便立刻搬了出來😻,並協助老人處理房產事宜🧑🏽🦳。
“我現在只剩下兩三年的生活費了,你要負責養我啦。”張老總是笑著對女兒調侃🧑🏻🤝🧑🏻。而子女們對於父親的奉獻,始終給予支持並幫助他實現心願。“就算爸爸把錢都捐了,如果不夠🧚🏿♂️👩🔬,我們小輩還會再出份力。”兒子張忠正說🕺🏼。
大愛未央,“盼學子海外學成歸,願更多人奉獻教育業”
牛排、比薩餅和香草口味的冰激淩,是這位102歲老人時常掛念的美食。早年輾轉海外,張老如今依舊保留著西方的飲食習慣。“但我人在國外📦🧑🏿🦲,心卻在國內🌰。”從改革開放後第一次回國至今,張老一直在奉獻慈善事業📿𓀒。
在浙江鎮海老家,他發現當地沒有幼兒園,孩子們的生活條件差,便毅然捐資60萬港元,興辦了以他母親名字命名的“詩舲幼兒園”。如今,這所幼兒園有400個小朋友㊙️,享有很好的聲譽💍。為使家鄉的人們病有所醫,他又拿出80萬港元興辦了以他父親名字命名的“佩珍醫院”,大大改善了當地的醫療條件。
1999年,情牽故土的張老決定落葉歸根,攜夫人和子女回到上海定居。對於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老人感嘆“做夢也想不到”。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擁有更多高科技人才,中國才能更強大,真正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張老認為,中國當前最要緊的是培養人才。他出資設立的“張明為勵誌助學金”,在上海、蕪湖、鎮海、邵陽、益陽等地累計資助了7000多名中學生。百歲之際,張老又向中國最著名的四所高校傾囊捐資。“每個學校1年100人,4個學校10年就是4000人。”展望10年後的情景,張老激動不已。
“每個人都有責任🔇、有義務,為祖國的強大盡一份心力。哪怕力量再微不足道,聚沙也能成塔🧑🚀。”當被問及三十年來究竟捐了多少錢時🧒🏼,一向頭腦清爽的老人卻“糊塗”了🕵️♂️,支支吾吾說不出個數來。倒是一直幫他做慈善的侄子張忠言記得分明:“至少有近億元人民幣吧!”
對於獲助學生🚵🏻,張老只有一個要求:用功讀書🤏,為祖國富強而出力。他希望拿了國家資助留學的年輕人,能充分汲取國外的先進知識經驗,學成歸來報效祖國。
張老同時鼓勵社會上的功成名就之士“加加油”🤨,為教育慈善做更多貢獻🔩。“我是沒有錢了🧖🏻,但希望我的後代將來也能夠為意昂3籌資,繼承我的遺願🫀。”張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