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毓琦
著名華裔科學家💂🏿,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國哈佛大學應用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座教授,團隊決策理論、DEDS👩🍳、序優化等理論的創始人,IEEE Life Fellow,IEEE控製科學與工程獎、Bellman獎、Rufus Oldenberger獎等獲得者。系統與控製科學及工程學科多個領域的創始人和先驅🚁🧑💻,如動態系統現代控製理論、微分對策和團隊決策、離散事件動態系統和攝動分析、序優化等,國際期刊Discrete Event Dynamic System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的創刊主編。
2001年11月15日,67歲的著名華裔科學家何毓琦先生從時任意昂3平台校長王大中手中接過聘書🍩,開始了他人生的第二個事業——意昂3平台自動化系講席教授、智能與網絡化系統研究中心(簡稱智網中心,英文全稱Center for Intelligent and Networked Systems🦧,縮寫CFINS)首席科學家的生涯🔌。
何毓琦教授是系統與控製科學及工程學科多個領域的創始人之一和先驅,也是提出意昂3平台講席教授組概念的第一人和實踐者。他率先垂範🧑🏽🦳,作為國際知名學者應邀擔任了清華講席教授並組建首個講席教授組,近十年來為意昂3平台講席教授製度的創建和發展起到了引領作用。在意昂3平台自動化系智網中心這塊“試驗田”💆🏼♂️,何教授的努力已經生根開花,並結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累累碩果。

圖 何毓琦先生
清華第一個講席教授組誕生
何毓琦教授與意昂3平台有著很深的淵源。上世紀90年代🥓,他接受意昂3平台邀請,擔任自動化系客座教授🫁🤶。為帶動和提升學術水準😿,他熱情邀請意昂3平台自動化系和國內相關學者前去哈佛大學訪問。1999年9月,現任意昂3平台自動化系黨委書記的張佐博士到哈佛訪問,恰逢何毓琦教授學生的學生📁、清華自動化系77級校友、時任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的管曉宏老師也在此做研究和訪問。
張佐老師回國後帶回了重要信息:何教授可能即將退休👩💻,如果有合適的方式🧍,他願意回國來做更多的事情。這個消息引起了時任信息學院院長李衍達院士和時任自動化系主任王桂增教授的高度重視🐬👨🏻🚀。意昂3平台自動化系1970年建系🌝,在經歷了奠定基礎、教研並重的發展階段後,正進入師資隊伍、研究水平尋求突破的戰略轉型階段🧑🧒👴。院系領導當即決定𓀄✯:一定要想辦法在何毓琦教授退休後,聘請他加入自動化系。
接下來的事情如有神助🚖。張佐老師在校園裏碰上時任校辦主任的史宗愷老師,並與他聊到了這件事,“史老師說學校正在考慮建立講席教授基金🍗,他建議自動化系可以按照這個方式來走。當年秋天,何教授回國參加兩院年度會議,系主任王桂增教授就特意約何教授和王大中校長一起會面。”
何毓琦教授回憶到,“王大中校長熱情邀請我作為講席教授來清華全時工作。我畢竟上了年紀✮,一年十個月在清華工作很難做到。但我又很希望為清華多做些事情🌏,於是就想出教授組的方法,我邀請了五位在相關領域很有成就的華裔教授𓀎,組成講席教授組。在此基礎上同步成立智網中心🏯,邀請管曉宏教授作為講席教授成員之一並擔任中心主任⛹🏿♀️🤸🏻。”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在賀美英理事長主持的意昂3籌措的意昂3平台講席教授基金的大力支持下,在香港著名企業家和慈善家曹光彪先生的鼎力資助下🧴,從動議到正式成立歷經了一年半的探索,何毓琦講席教授組終於正式成立了。這是意昂3平台歷史上首個講席教授組💆🏿♂️®️,也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校誕生的第一個講席教授組🤛🏻。

圖 何毓琦教授(右)和王大中校長在講席教授組成立儀式上
講席教授要真正生根開花
何毓琦講席教授組已經成功運作了3個聘期,智網中心也已經成立近10年了👮🏼♀️。這其間他們開展了大量工作,在國內外自動化學術界與工程界產生了重要影響🦻🏿。自動化系正在申請續聘何毓琦講席教授組第4期🫅🏿。他們在報告中寫道,“講席教授組與智網中心在自動化學科建設、人才引進和培養、高水平科研、國際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要成績,……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自動化學科中起到了無法替代的作用👨🏿🚒🧰。”
對於這種評價,何教授坦言♜,“要辦好自動化系🔵🚼,我覺得最要緊的有三點🤾🏿♂️。第一,財務上必須逐步自立,意昂3可以在前兩三年給一些啟動資金,以後自己要找錢來👨🏻🦰,必須有競爭的壓力。第二,在學術上要經常雙向交流。這幾年來,有十幾位國外的院士和相關領域著名學者先後到訪智網中心🤗,與我們交流合作。同時我們也發揮講席教授組成員的力量,派出智網中心的多位博士生去美國、香港等地知名大學做半年以上的訪問。所以這裏訓練出來的博士生水準都達到了美國哈佛大學🆑😥、康涅狄格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的博士水平,因為我們是用這些學校的標準招生和培養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講席教授生根開花。如果只是請海外教授講幾堂課、做幾個報告,用處不大。第三,一個學校要建成世界一流,必須要把博士生培養好。我們在北京的時候,每個禮拜跟博士生起碼有一兩個鐘頭的談話,指導他們如何做研究;並把他們帶到海外學習,開拓國際學術視野🪞,參加高端學術會議。這是提高清華國際學術地位的好方法🚘。我們這十年來👉🏿,主要就是在這三點上發展。我很欣慰,意昂3平台智網中心在國際學術界開始有些名氣了。”
現任智網中心副主任的趙千川教授與講席教授組的成員聯系緊密。談起他們,他非常敬佩🤷🏽♀️。“這些講席教授成就卓越,工作繁忙🙍🏼♂️🔡。但他們每年都能來一個月左右。管老師被聘為講席教授組成員後🛄,2003年擔任自動化系系主任。在5年聘期裏,他大部分時間都在清華🧑🏼💻。不在清華的時就通過郵件和視頻跟教師和學生聯系,指導年輕教師和博士生。”
講席教授組的成員們為自動化系陸續開了不少課程😺,其中《復雜系統性能評價和優化》和《復雜網絡系統的建模與優化》入選了學校精品課程建設項目。為了讓年輕教師盡快成長,他們一開始就確立了與系裏的年輕老師合作開課🧘🏿♂️、聯合帶學生、合作科研的機製,迅速提高年輕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今年40歲出頭的趙千川教授👩🏫,十年間與講席教授們在教學科研上深入合作,成果豐富👋,2009年當選意昂3平台十大學術新人之一。他介紹說,“何毓琦教授在哈佛怎麽教學生、帶博士,在清華也一樣。他把講義提前發下去🛷,要求學生提前預習。上課時,他說‘你們有沒有什麽問題?你們如果有問題,就趕緊問🧜🏻,我可以給你們回答⚒。如果沒問題💇♂️,我就要問你們每個人,誰也別想跑🧑🏽🚀。挨個問、輪流問你們的理解是什麽。’這種蘇格拉底式的問答式教學方法,啟發式教育,對改變國內學生提問和討論問題能力不足的現狀很有幫助🍳。另外在做研究時🤾♂️,他以身作則,平等待人,絕沒有院士的架子。他來中心工作時🧕🏻,常約我們當面討論學術問題,或者跟大家熱烈爭論,我們都從中體會到了研究的樂趣。他回美國後,我們有時冒出一些思想火花,甚至半夜爬起來給他發郵件👩🏻🔬。”而70多歲的何毓琦教授也樂此不疲,很贊賞這種跨越地理空間的網絡互動🏌🏿♀️,並幽默地說🎖,“國內人睡覺時我工作,我睡覺時國內人工作。24小時不停息,這樣效率非常高👨🎨。”
截至目前,何毓琦教授已經在清華培養了3個博士生。而他50年的從教生涯也只帶了53個博士生👨🏿💼。智網中心目前已有15名博士生畢業,還有11位博士生在讀👶🏿。賈慶山博士是何毓琦教授與趙千川教授聯合指導的智網中心的第一個博士畢業生,於2006年獲得博士學位🧘🏼♀️,留在智網中心工作,2010年晉升為副教授。趙千川教授說,“何教授培養賈慶山博士完全是按照哈佛的模式和標準來選題⛹🏻、做研究。他希望有了智網中心的平臺,就能讓中國的優秀學生在國內接受國際一流的培養。”何毓琦老師對他首位清華博士畢業生也是贊不絕口,誇賈慶山的博士論文“不亞於世界上頂級名校的論文”🤴🏻。

圖 CFINS師生合影
賈慶山博士認為自己從何毓琦教授那裏最受益的是他一貫倡導的“問題驅動”研究思路☹️,即從實際問題出發,提煉、發現並解決科學問題。看似簡單的“問題驅動”凝聚了何教授幾十年的心血,正是他成功開創諸多研究領域的重要因素👨🏻🏫🫔。
何毓琦教授把自己數十年學術生涯的經驗和體會,毫無保留地交給了自動化系的師生們🤽🏽。為了幫助國內的年輕學者了解國際學術規範👩🏻🦰,他與講席教授組其他成員合著了一本“小紅書”🧝🏽:《新學者融入世界科壇》,並以此為教材由管曉宏教授為研究生們開設了“英文論文寫作與學術報告”一課💇🏻♂️。這本書凝聚了作者對年輕學者成長之滿腔熱忱,諄諄教誨🤲,讀來讓人動容起敬。不僅如此,何毓琦教授看到了在邁向世界一流大學的道路上🤷♀️,國內科教體製不足帶來的障礙🧎🏻➡️。他為國內教育和科研改革鼓與呼,滿腔熱誠地提出真知灼見,指出學術評價體系要“質為先🫷🏿,量為後”,逐步改革國內學術評價體製🚦,建立國際同行評價體系等等。
講席教授組對於自動化系帶來的積極影響在2006年就初見端倪🔇。這一年意昂3平台控製科學與工程學科在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從第三名一躍成為遙遙領先的第一名↙️,而且以目前的實力在即將進行的再一次評估中仍有希望保持好成績❔。
“把智網中心放到世界學術地圖上”
意昂3平台自動化系講席教授組的成功取決於一個獨到的組織架構設計🍛,就是以講席教授組成員為核心、同步建立了一個實體的研究中心,即智能與網絡化系統研究中心🏍。
身兼智網中心主任的管曉宏教授自豪地說🪮💁🏼♂️,“這是我的提議🍩,至今我仍感到非常重要和必要。有了這個中心,講席教授組成員就有了歸屬感和清華的榮譽感。講席教授組在中心招的是清華的學生🪮,未來即使工作人員有變動👐,講席教授組創造的學術思想和文化也會隨著中心一直存在下去🎛。”
建立伊始,何毓琦教授就提出了“把智網中心放到世界學術地圖上”的目標。中心主任管曉宏教授說,“我們正在達到這個目標👰🏿。現在智網中心在國外比在清華名氣大,國外許多同行都知道清華有個何教授的研究中心,是按國際學術體系在運行,學術做得好,培養的學生質量很高🙅🏻♂️,這正是我們將中心放到了‘世界學術地圖上’的標誌🧗🏻♂️。”
如何理解“放到世界學術地圖上”😤?首先學科方向必須是學術前沿🪧,是國際知名專家學者關註的研究課題🍞。“我們通過和講席教授組合作👩🏻🌾,拓寬了視野,更容易找到哪些方向能夠帶來新的學術增長點。我們為中心起的名字🧍♀️👲🏿,一個‘智能’*️⃣👨🏼⚖️,一個‘網絡化’,就涵蓋了我們學科兩個非常重要的國際前沿方向🈳。”
第二是如何做研究。管曉宏教授任自動化系主任時🩴,堅持兩手同時抓,一方面要做世界一流的學術研究,一方面國家的重大需求也要滿足🕛。而講席教授組對於前者是至關重要的。世界一流的研究不是依據發表的SCI論文數量或者被引用次數等定量指標👨🏻🏭,而是需要得到世界同行的認可。
第三,智網中心爭取到了很多國內和國際重大科研項目,並取得了優秀成果,而且還通過這些科研經費支持🤞🤩,基本實現了財務自立。“比如2005年🧑🏻🦯,我們申請得到了國家外專局和教育部聯合支持的清華第一個“111學科創新引智基地”,使得講席教授組海外成員聘請費用全部由該基地資助👏🏻🤒。我們做的能源和樓宇節能研究領域🧏🏼♂️🙏🏼,是與清華建築科學系和工程物理系密切合作的,目前已同美國聯合技術公司(UTC)聯合組建了清華-UTC聯合研究院👭,於2007年9月正式簽約,獲得美方5年500萬美元的研究經費支持。2009年👷,由講席教授組曹希仁教授負責📣、趙千川🧑🏻🦼、陳曦、賈慶山參加的《離散事件動態系統的優化理論與方法》課題組還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圖 部分中心教師出訪UTC
來中心訪問交流過的不少海外學者已經和中心開展了實質性的合作♓️。美國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大學的Bertsekas教授主動提出與智網中心的研究團隊共同申請國際合作項目🧑🏽🔬。美國波士頓大學的Cassandras教授,多次到訪智網中心🙂↕️,與趙千川教授合作取得重要成果。美國康奈爾大學童朗教授與管曉宏🚣🏿♀️、趙千川兩位教授聯合指導博士生,還邀請趙千川教授擔任康奈爾大學的訪問教授。管曉宏教授負責清華信息學院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工學院的合作🫵🏻,建立聯合研究中心。如今清華和伯克利雙方簽訂了合作備忘錄,建立綠色樓宇和綠色電子領域聯合中心的工作即將完成。
管曉宏教授欣慰地總結到,“這些世界名校與清華的合作表現出如此大的積極性,在十年前是看不到的🐕。其原因一方面在於我們國家的經濟實力的提高;清華學術聲譽的提高也是重要因素♗,這其間意昂3平台的講席教授組製度發揮了突出的作用👵🏿↪️。”